返回旧站
“川农大精神”20周年

    【学院篇】继承优良传统,在面对任务时勇于奋斗

    2020-09-13    作者:     审稿: jjxy    点击量:

    编者按:2015年,学校做出把经济管理学院分设为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和管理学院的战略部署。5年来,经济学人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坚持党建引领、继承优良传统、追求卓越一流,在谋划创业中确立梦想,在面对任务时勇于奋斗,在前进道路上永攀高峰,谱写了一篇经济学人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创业诗篇。

    坚守三尺讲台,在敬业中铸造师魂

        学院分设之初,师资队伍薄弱,34名专职教师一学年内要完成近2万课时的教学量,稳教学保运行成为了学院分设之初的首要任务。学院抓住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多媒体课件,提炼教学成果,牢牢站稳三尺讲台,确保本科教学有序开展,稳步提升。

        “精彩一课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有完美呈现。而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我们的多媒体课件上。”院领导同时发出一个声音:“狠抓多媒体课件建设”。学院出台《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本科多媒体课件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每年划拨多媒体课件建设专项经费2万元,遴选20门专业核心课或主干课进行多媒体课件建设,用时3年,让所有课程多媒体课件达到优秀标准,优质特色课程课件全覆盖。国贸系党支部书记,拥有37年教龄的李阳明老师,经历了黑板板书、传统胶片幻灯片等教学手段,在接到学院的任务后,就一直和新媒体课件“死磕”。在《政治经济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李阳明老师带领课程团队,从素材甄选到动画设计,从颜色搭配到字体字号,精心打磨每一页PPT,最终,该门课件以重点突出,生动直观,事例详实,排版精美的优势拿回了学院首个校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随着新教师不断加入教学队伍,如何让新教师迅速融入学院、提高业务能力,让老教师有更强能力、实现新作为,让教学队伍有更优结构、契合新要求,成为了新的难题。院领导班子很快达成共识——以课程团队建设为支撑搭建平台提升教学质量。学院出台了《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本科课程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从课程档案、教学研讨、教改项目申报、评教满意率、教学实习基地、教改论文发表等方面进行考核验收。经过5年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一流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的院级示范性精品课程,并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带动其它课程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发展。学生评教满意率逐年提高,从分院初的88%提高到95%;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升,四个专业学生必修与专业方向课平均成绩超过85分,课堂建设成效初显。

        教学压力得到缓解,教学队伍不断壮大,院领导开始带领全院教职工趁势而上,向更高任务发起冲锋,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蒋远胜院长自主持学院教学改革工作以来,一直在苦苦思索最适合学校学院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目标。一次工作遇到阻滞时他回想起2001年,他还在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时,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肖洪安教授利用参加德国高校访问代表团的机会,专门抽出时间到波恩大学,给他送去“老干妈”辣椒酱的深深情谊、叮嘱他学习生活的浓浓关切和希望他早日学成回国的殷殷期盼。“为何不去德国大学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中找找启发呢?”这个念头冒出来后,他开始查阅资料,结合自己在德国学习经济学的经历和体会,先完成了一篇《德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及其启示》论文,然后综合比较国内的综合性大学如四川大学、财经院校如西南财大的教学特征,进行差别定位,终于找到了自己学院的改革目标定位与特色优势。

        经过4年的反复探索、实践、总结,由蒋远胜院长主持,多位院领导和各系室、专业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本科人才应用能力“产教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发表教改论文数成为全校最多的项目,更是名列全省发表论文数前列。成功获评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不仅使我院学生受益,还推广运用到西南地区6所涉农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为创新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担当学科使命,在团结中攻坚克难

        学院分设之初,就先后组织思想大讨论,召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分类培养研讨会,明确学科建设内容、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举全院之力建设应用经济学学科。院领导齐上阵,学科点管理体系人员、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党政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各司其职,把学科建设作为提高学院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龙头工程、持续工程、全员共同参与的工程来抓。

        在教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院长蒋远胜教授担任农村与区域发展学科负责人、党委书记漆雁斌教授担任应用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副院长吴平教授担任农村发展负责人。学科点管理体系人员围绕课程建设、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等关键环节出台文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任课教师深入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学术前沿进课堂、加大案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基础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严把学术关,抓住遴选学生、制定培养计划、训练发表文章、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职业规划六大关键环节,加强全过程育人,切实履行起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重任。党政人员协同发力,抓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契机,检视新设二级学科点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主题教育和党建成果落地落实。

        人心齐,泰山移。全院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在学院成功增设应用经济学硕士一级学科基础上,高举“建设应用经济学博士一级学科”大旗,秉持“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的胸怀气魄,怀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投身学科建设。

    投身脱贫攻坚,在奋斗中践行初心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全体教师继承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坚守住了三尺讲台,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院依托区域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和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平台,以科技创新助力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为选题并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8项,承担省、市、县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任务12项,其他扶贫类横向项目(培训)13项。学院师生的脚步踏遍秦巴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四川四大贫困片区,深入康定县、布拖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雷波县、昭觉县、甘洛县、越西县、黑水县、雅江县等10多个深度贫困县开展调研和帮扶。

        现任区域与经济研究所党支部支委、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的张海霞副教授,在2015年时就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团队”的骨干成员了。在2015-2018年间,其所在的团队多次承担四川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的技术总控工作。评估的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气候恶劣,团队成员充分发扬了“川农大精神”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在评估调研时走村入户,不漏掉任何一个抽样家庭。寒冬,他们冒着严寒风雪,坐着村民的摩托车,在高原藏区的牧户之间奔波;盛夏,他们顶着酷暑烈日,在大凉山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的路上艰难前行;雨季,他们步履蹒跚走在秦巴山区泥泞的小路上,而一走就是一整天.....

        星光不负赶路人,队员的心血和汗水灌溉了科研的累累硕果,2014年以来,团队连续每年都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017年,团队的《同步小康进程中四川精准脱贫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实现了我校社科省部级一等奖零的突破;2020年,团队申报的《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研究》获准立项,实现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零突破。团队多次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委托项目,承担了国家贫困县摘帽等技术服务工作,为我国和我省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贡献了智库力量。



    © 2015 版权所有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中国)集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