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站

成都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研究基地年度务虚圆桌论坛成功召开

2021-12-06    作者: 潘世磊 陈樱炆    审稿: jjxy    点击量:

    12月3日,由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区域经济与金融研究所联合承办的成都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研究基地年度务虚圆桌论坛在7教305会议室成功举行,会议以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为主题。成都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阎星教授,西南财经大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副院长盖凯程教授,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廖祖君研究员,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讲师薛蕾博士和我院院长蒋远胜教授、党委书记漆雁斌教授、副院长吴平教授、投资学系王玉峰教授,以及各立项项目负责人和我院师生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论坛由吴平教授主持。


    阎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学者们以学术视角研究成都城乡融合,取得一定理论成果并形成一系列对策报告,助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同时也祝成都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研究基地越办越好。


    蒋远胜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成都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不断创新,涌现出崇州、温江等多种典型融合样本特色案例,研究城乡融合案例并从中总结其发展规律,是我们广大学者和研究生的任务、担当和责任。


    在圆桌论坛环节,盖凯程教授就《城乡融合与城乡土地利益共享》为题做了分享,提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即利益关系在城乡之间的失衡引致了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而农村集体用地低效闲置悖论催生了集体土地理性流转市场,供需双方自发匹配和灰色交易在重塑土地权益关系的同时也滋生了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盖凯程在分享中揭示了传统农地非农化利益机制的本质是地方政府对土地剩余权利的获取,认为后来的农地非农化制度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剩余控制权的转移与利益关系的重构,针对农地非农化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内嵌于中国特殊的二元土地产权制度和城乡间非对称的土地权益架构提出风险预判和规避。城乡土地利益与秩序的重构有赖于在制度层面上、体制层面、机制层面上形成三位一体的基础制度架构。


    廖祖君研究员做了题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的汇报,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特征为城乡之间关系中乡村价值的彰显、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加速以及城乡社会呈现出人文观念互促。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特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推进:第一,以乡村价值多元转化为导向,探索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路径;第二,以促进人口跨域流动为导向,深化户籍及居住证制度改革;第三,以增强资源配置功能为导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四,以推动优势资源向乡为导向,增强融合发展执行人才保障;第五,以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推进城乡社会文化的互融共生。


    薛蕾讲师就城乡之间碳排放问题做出分享,针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碳排放强度测算,将农业碳排放分为三类:农地利用活动导致碳排放、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碳排放,得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碳排放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然后缓慢上升的趋势。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碳排放绝对量仍然较大,有较大优化空间,要求继续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减少碳排放。薛老师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一,应该树立低碳农业意识,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第二,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和排放监控;第三,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强度,着力提升其利用效率;第四,要考虑到农业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加强地区间联防联控,最终提高整体趋于碳排放的有效控制,促进四川省早日实现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


    漆雁斌教授认为共同富裕不论从县域经济尺度还是超出县域尺度从更大区域空间(如成渝经济圈)谈论,难点都在乡村。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产业振兴,而乡村产业重中之重是农业。第一,以优化援疆、援建、援县等农业产业布局为抓手,协同构建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点在于抓好贯彻一体化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优质农产品、打造农业示范带以成渝双核为轴心推动金融、科技、土地、人才等先进要素在两极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第二,以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高端平台为载体,协同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解决如何建立定位高、支撑功能强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如何促进成渝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高端要素的流通整合、如何破除不同行政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属地偏好等三个问题。第三,以培育互通有序的要素市场为先导,协同构建畅通高效的要素流通体系,着力解决如何实现传统小农与产业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建设有效衔接、如何土地要素保持增值、如何引导农业农村实物生产要素数字化等三个问题。第四,以建设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构建全面可持续的农业生态治理体系,主要解决如何构建并完善两地的农业生态治理体系;如何构建以区域面源污染、重金属超标、疫情防治为重点治理内容的农业生态治理路径;如何建立起成渝地区协调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等三个问题。第五,以建设跨区域财政整合机制为核心,协同构建协调统一的行政协调机制,主要解决成渝地区如何建立财政竞争到财政合作的创新机制、如何探索财政合作与的整合的创新机制、如何实现财政整合助农业协同的长效机制。


    吴平教授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共同富裕问题提出了思考,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提出应该从国家层面、党的层面以及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层面以及分配维度理解共同富裕。第二,共同富裕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主要机遇体现为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共同富裕;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顺利推进共同富裕;三是我国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经济长期向好,为从全面小康加快向共同富裕迈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彰显,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体制力量;五是在国家治理效能明显提升,也有利于释放同心协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能量。主要挑战一是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增大了我国顺利推进共同富裕的风险挑战;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从部分地区先富带动转向共同富裕面临严峻挑战;三是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从部分群体先富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临严峻挑战;四是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增收空间缩小,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面临较大挑战;五是相对贫困治理难度上升,实现全民共同富裕面临较大的挑战。第三,共同富裕的愿景与目标,从分配角度分三阶段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愿景和目标进行谋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第四,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包含实施预分配强化行动,促进起点公平;实施初次分配优化行动,促进过程高效公平;实施分配提升行动,促进结果公平。



    王玉峰教授分享了题为《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评价体系构建与成都实践》的学术报告,主要包括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共同富裕目标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新型集体经济评价体系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建议以及成都(崇州)实践四个部分。

    在基地课题主持人汇报研究进展环节中,各位学者进行了专题汇报。西华大学杨小杰、四川农业大学李杰、潘世磊,西南财经大学王桢,西华大学余海燕、四川省卫健委政策研究所李烟然分别作了题为《四川城乡一体化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创新研究》、《城乡融合背景下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模式研究》、《城乡融合背景下成都市城乡产业空间分异与协同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


    专家们针对课题汇报人的汇报情况分别进行了专业点评。提出希望高校与地方有机结合,深入到改革示范区,进行更多落地实践,推动农民利益、产业发展、共同富裕融合到城乡融当中,进一步促进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


© 2015 版权所有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中国)集团官方网站